OIV 2024年报告:全球生产及消费量为60年新低,中国产量下滑17%

2025-04-27 09:23

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发布了2024年世界葡萄和葡萄酒行业状况报告,显示世界葡萄酒生产、消费量均创1961年以来的最低值,此外2024年中国葡萄酒生产、消费量同比分别下滑17%、19.3%。2024年,无论是对全球还是中国的葡萄酒行业而言,都是“重构”意味更浓的一年。


1全球葡萄酒产量:中国占全球的1.2%,同比下滑17%


2024年全球葡萄酒产量(不包括葡萄汁和浓缩葡萄汁)预估为2.258亿百升,较2023年本已处于历史低位的产量进一步下降4.8%。这标志着全球葡萄酒产量连续第二年大幅下降,并创下自1961年(2.19亿百升)以来的最低纪录——当年由于春季霜冻重创南欧主要葡萄园,尤其是法国。

2020年-2024年世界葡萄酒产量变化

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为全球葡萄酒产酒国的前三位,占据了全球葡萄酒总产量的49.2%。这三大葡萄酒生产国中的产量变化呈现两级分化的状态,意大利是2024年少数实现增长的国家,产量为4410万百升,较2023年大增15%,而法国则由于持续降雨、霜霉病暴发、开花不良、干旱和冰雹等问题,产量为3610万百升,同比大幅下降23.5%。

TOP20葡萄酒生产国2019-2024年产量变化

中国位于第十五位,产量约为260万百升,占全球总产量的1.2%,较2023年下降17%。在报告中,OIV认为中国葡萄酒产量的下降是内部需求降低以及某些结构性因素导致的。


中国酒类流通协会葡萄酒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祖明指出:“产量下滑受历史原因和内外环境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自2013年起尤其是2018年以后,制约葡萄酒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市场需求不足。同时,当前复杂的环境也对中小企业构成较大压力,短期内发展面临诸多不利因素。未来,葡萄酒应当回归其本质——作为一种日常饮用的饮料酒,让更多人能够轻松地享用。”


新疆葡萄酒协会秘书长张毳对于产量的下降分析道,“消费降级使得原有中高端葡萄酒的消费能力、消费场所以及市场容量均在缩减。其次,市场日益碎片化,导致消费者的需求难以被清晰、完整地传导至生产端。换句话说,生产企业在应对市场变化时,手中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并不多,这与葡萄酒高度依赖种植端、调整周期较长且易出现同质化的问题密切相关。最后,葡萄酒作为佐餐饮品的宣传方式仍显陈旧,难以匹配年轻消费者追求便捷、自由的消费偏好。”


资深葡萄酒营销专家沈义表示:“近年来中国葡萄酒一直都有库存积压以及产能过剩的问题,比如在某知名产区,政府已经在出钱收购库存帮助葡萄酒企业解除债务危机,然后合作大型酒商通过低价出售做定制酒等方式消化库存。在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背景下,部分生产商已经在主动减产。”


2全球葡萄酒消费量:中国下滑19.3%,居所有主要产酒国之首


2024年全球葡萄酒消费量预估为2.142亿百升,较2023年下降3.3%,同样创下自1961年(2.136亿百升)以来的历史最低纪录。

2020年-2024年世界葡萄酒消费量变化

美国、法国和意大利为全球葡萄酒消费量的前三位,占据了全球葡萄酒消费量的36.7%。美国2024年共消费3330万百升,消费量锐减5.8%;法国消费2300万百升,保持欧洲最大消费国地位,但消费量同比下降3.6%;意大利消费量同比持平(+0.1%),仍低于五年均值3.6%。


此外,西班牙(1.2%)、俄罗斯(2.4%)、葡萄牙(0.5%)、匈牙利(7.5%)是少数出现上涨的国家。

TOP20葡萄酒消费国2019-2024年消费量变化

OIV认为,全球葡萄酒消费量自2018年以来持续呈现下行趋势。这一现象由多重因素共同导致:主要市场需求疲软叠加高价压力(源自产量不足和持续通胀影响),使得全球前二十大市场中十五个出现消费萎缩。中国市场的萎缩尤为关键——自2018年起年均减少200万百升,成为拉低全球消费数据的主因。


中国2024年葡萄酒消费量为550万百升,同比大幅下滑19.3%,延续了自2018年以来的下降趋势。


OIV关于葡萄酒消费量的统计主要源自成员国定期提交的报告、国际合作调查项目以及对各市场渠道的调研等,由此可见其对中国葡萄酒消费量的数据可能为大概的估算值,与实际情况或许有一定的偏差。


沈义分析认为,这一下滑主要源于三方面原因:首先,消费场景的显著减少是关键因素,无论是高端商务渠道,还是大众日常消费层面,葡萄酒的使用频率均有所降低,背后反映的是消费降级与健康化趋势的双重影响。其次,前几年行业过热导致渠道大量压货,当前市场仍积压着不少库存,其中不少为流通周期过长、已丧失价值的不良库存,甚至仍有品牌在售卖2019年的产品。最后,品类竞争的加剧也不可忽视,随着年轻消费者倾向于尝试更多元的酒类选择,传统酒桌文化正在经历革新,进一步挤压了葡萄酒在消费市场中的份额。


尽管消费量在下滑,但中国人均葡萄酒消费量仅为0.5升/人,远低于欧美国家的水平,这意味着中国市场在未来仍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若能通过进一步的市场教育和品质提升,未来中国的葡萄酒消费仍有望继续走高。


对于全球消费量的缩减,OIV报告认为,在短期经济与地缘政治冲击外,也需关注导致消费下滑的长期结构性因素:多个成熟市场因生活方式变迁、社交习惯转变及代际消费差异,已形成持续性消费递减趋势。这种渐进式变革与当前严峻经济环境的叠加效应,整体影响着全球葡萄酒消费量。


3全球贸易:出口量、额平稳,均价位于历史高位


产量下滑、出口均价高企及国际需求疲软三重因素,显著冲击着2024年葡萄酒国际贸易。全球出口总量维持在99.8百万百升(较2023年微降0.1%)。

2000年-2024年全球葡萄酒国际贸易量变化趋势

2024年全球葡萄酒出口总额预计达到359亿欧元,较2023年的历史高位仅小幅回落0.3%。出口均价基本保持稳定,为每升3.6欧元,微降0.3%。尽管年度波动幅度不大,当前价格水平依然处于历史高位。这一现象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如近年来葡萄酒长期高端化趋势进一步加速。同时,持续偏低的产量叠加全球通胀压力,也使得葡萄酒价格相较疫情前显著上扬。

2000年-2024年全球葡萄酒国际贸易额变化趋势

2000年-2024年全球葡萄酒国际贸易均价变化趋势

2024年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构成葡萄酒出口的“三强格局”,三国合计出口量达5460万百升,占全球出口总量的54.7%;出口额则占比高达63.4%。

2023年-2024年主要葡萄酒出口国数据变化

意大利表现稳健,出口量达2170万百升,同比增长3.2%;出口额增长5.6%,达到81亿欧元。这一增长得益于普洛赛克起泡酒(量增12%、额增9%)和瓶装酒(量增4.1%、额增4.8%)的双重拉动。


西班牙则面临出口量下滑的压力,同比下降4.3%,降至2000万百升,创下近十年新低,主要受散装酒(占出口总量55%)减少6.9%的拖累。尽管如此,出口额仍小幅增长1.4%,达到30亿欧元。


法国以117亿欧元的出口额继续位居全球首位。尽管整体出口量保持稳定,但起泡酒板块出现明显回落,出口量减少2.4%、出口额下降6.5%,导致其整体出口均价下降4.2%。


再来看葡萄酒进口格局。德国、英国和美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2024年合计进口量占全球38.3%,进口额占比37.2%

2023年-2024年主要葡萄酒进口国数据变化

德国进口量为1270万百升,同比下降6.9%,创下近20年来新低,尤其是起泡酒进口量锐减17.2%;进口额也下降至25亿欧元(-8.8%),其中瓶装酒虽占总量61%,但降幅达10.5%。


相比之下,英国表现回暖,进口量达到1260万百升,同比增长2.4%,结束连续四年的负增长。散装酒成为主要推动力,占比达37%,增长7.2%。尽管进口额略降0.7%,但整体保持在46亿欧元的稳定水平。


美国则以63亿欧元的进口额继续稳居全球第一,进口量为1230万百升,微增0.1%。其中瓶装酒占进口量的56%、进口额的71%;而散装酒进口则出现明显下滑,量降13.3%,额降12.4%。


中国在2024年的进口量实现反弹,结束了自2018年以来长达六年的进口下滑趋势。全年进口量增长13.7%,达到280万百升,进口额更是飙升37.6%,达到15亿欧元。其中,瓶装酒占据进口总价值的90%。


不过中国市场的进口增长更多由于中国商务部对澳大利亚葡萄酒结束了“双反”,澳洲生产商重新在中国市场铺货,此外近年来新增的白葡萄酒趋势拉动了新西兰和德国数据的增长,其余主要进口来源地如法国、智利、意大利、西班牙依然出现下跌。


2024年,全球葡萄酒行业经历了供需双弱、结构深调的一年。无论是连续下探的产量与消费,还是受航运、关税、汇率等影响的国际贸易,均显示出行业正处在重塑与转型的关键阶段。中国市场虽面临消费滑坡,但人均基数偏低、品类尚未成熟,依旧具备长期增长潜力。全球行业未来的增长动力,将更加依赖结构优化、市场教育与消费模式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