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兑人民币一度突破8.4,部分葡萄酒进口商面临多重压力

2025-08-14 18:20



近日,WBO注意到,欧元在短期内再度迅猛上扬,不仅兑美元大幅走高,兑人民币也出现跳涨。今日(8月14日)欧元兑人民币一度突破8.40关口。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欧元兑人民币短期内已两次突破8.30关口。今年4月前后,欧元汇率曾短暂突破8.30,而仅数月之后便再度强势冲高,短时间内的连续攀升令进口商措手不及,也让行业再度感受到高位汇率的强烈冲击。


对于欧元区葡萄酒进口商而言,这几轮升势来得十分迅猛。有酒庄代表称,欧元抬升后,很多客户都已经不下单了。还有部分欧洲酒进口商告诉WBO,尽管汇率压力骤增,大多数进口商仍选择短期维持价格不变。



01

汇率上升,部分进口酒商已经不下单



WBO梳理发现,这轮汇率波动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延续了今年以来的高位震荡格局。事实上,进入2025年后,欧元兑人民币已两度突破8.30关口,这种反复冲高的走势,让进口商更难判断未来的结算成本,也加剧了观望情绪。尤其是对于需要提前数月下单、资金周转周期较长的酒商而言,汇率的每一次高位波动,都会成为采购和定价决策中的重要变量。


以一瓶清关价100元的葡萄酒为例,今年年初时,1欧元约等于7.94元人民币,也就是12.59欧元。而现在,欧元升到约8.40元人民币,同样12.59欧元的酒,清关价就变成了约105.76元,比年初贵了5.76元。也就是说,在汇率上涨的影响下,哪怕什么都不变,进口商每清关一瓶这样的酒,就要多付近6%的人民币。对于批量进口来说,这笔额外支出会快速累积,直接侵蚀利润空间。


针对当前的汇率上升,有酒庄代表指出,欧元抬升后,很多进口酒商都已经不下单了。



图片



起泡天下创始人于洪杰指出:“目前我们的库存足够,因为我们公司订货都是在去年10月份开始,到今年7月份左右,相关货物的进口已经差不多了,还能扛一段时间。”


西班牙葡萄酒进口商武流表示:“我们是2个多月前下的订单,采购价与以往差异有限,而自7月以来欧元一度冲至8.3附近,“这对已到港或在途货的利润是压缩的,现在以观望为主,优先消化库存、控制补货节奏。”


“在渠道端,则更为谨慎,我们更倾向缩小单次采购量、拉长决策周期,有的甚至把预算转向价格带更友好的替代产区。这不是单纯的价格问题,而是对后续销售速度、资金周转与库存安全的综合判断。”武流说道。


广东意大利葡萄酒进口商孙见告诉WBO,一般走量的单品,通常会提前备足库存,因为行情好时对汇率波动没那么敏感。但在当前的汇率下,我们暂时便不会考虑再进货了,更不会在高位进货。


虽然部分进口商面对当前汇率选择不下单,但也有一些进口商依旧按原计划积极推进采购与进口业务,大搜酒CEO吴湘华告诉WBO,公司与客户按合同约定交货期,“我们批次多、交货期明确,每周约1.5个航班。付汇是持续在做的,等不起汇率。少量年度进几条柜的公司可以观望,我们这种高周转、强履约的节奏只能把汇率当成经营变量来管理,而不是停摆的理由。”



02

部分进口商选择观望,不敢轻易涨价



西班牙酒的进口商陈帆认为,即便汇率上行,部分单品价格也不会明显变动,“本来利润就不高。上半年已经做了一批进口,短期不会大动作。波动大、方向不明时,更重要的是盯盘与风控——包括远期结汇、分批付款、对冲工具的组合。”


陈帆表示,如果高位欧元维持数月,纯贸易型公司很难完全消化,利润将被汇率“啃掉”。“这样一来,一些成本更敏感的进口商可能开始调整价格;纯贸易型利润点固定、承压更快;而品牌型进口商由于有更完整的产品结构与利润空间,短期承受波动的能力更强。”


孙见指出,欧元涨幅在30%以内不考虑提价。“一方面市场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名庄现货的定价与汇率反映存在时间差,短周期内不宜把波动直接转嫁给终端。”



图片



杭州葡萄酒进口商殷曾表示,当前不会上调售价,且短期没有新增进口需求,“更紧迫的是去库存和维护动销,价格稳定对渠道的信号意义更大。”他还指出,“鉴于欧元汇率长期保持高位态势,基于市场策略和成本效益的综合考量,公司极有可能将产品发展的重心倾斜至美元结算的产品领域。”


一位主营意大利等国葡萄酒的进口商孙鹏程也指出,现在库存仍有五六千箱,足以支撑一段时间,“在消化库存的阶段涨价没有必要,稳定更重要。”


于洪杰坦言道,针对当前的汇率变化,相关产品并不会涨价。“目前降低进货量是核心,市场下行期间,不敢做任何动作,唯一可能的就是降低成本、降低风险熬过这个凛冬再做其他研究。”


WBO梳理发现,不涨价背后有三层考量。其一,目前消费端承压,市场信心脆弱的当口,立刻涨价几乎等同于“自断客流”。其二,成本传导有滞后。本轮汇率上冲,尚未完全映射到手上在售货的成本结构,马上提价缺乏依据,也不利于渠道稳定。其三,竞争格局“内卷”。价格弹性较低、替代性增强,贸然上调零售价只会把消费者推向竞品或延后消费。


从盘面形态看,此轮更像“振荡式跳涨”。有业内人士表示:“即使在高位下单,货到港也要一两个月,如果只是短期震荡,能否消化更多取决于企业的库存、毛利结构等。”因此,多数人倾向把短期冲击内化为经营成本,通过库存、付款与汇率工具去对冲,而非立刻改价。


本轮欧元突涨,让进口商在成本端承受了即时压力,但目前来看,短期价格保持稳定几乎是行业的共识。这并非因为汇率影响不大,而是市场需求的脆弱性,使得任何价格调整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部分受访者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