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水类奶茶店”兴起,散酒市场生变?
近日,一个名为“打酒铺”的新兴业态正引起多方热议。它们不仅提供白酒,还涵盖果酒、啤酒、清酒、葡萄酒、烈酒等上百种选择,凭借“低量起售、先尝后买”的轻量化模式,加上现代化的装修风格,像咖啡厅、奶茶店一般,成功吸引了部分年轻人群。面对这样一种或许重塑散酒市场格局的新现象,它究竟是昙花一现的潮流,还是能成为酒类零售的新常态?对此,烈酒商业对此进行了一番调查。
01
打酒铺悄然兴起,卖散酒也有“格调”
打酒铺,顾名思义,是一种“多品类散酒集合店”。与传统乡镇小店不同,它们更注重场景化和体验感,装修风格现代,甚至像咖啡厅、奶茶店。
在成都,这类业态的打酒铺店外通常会摆放着几只大陶坛,柜台上悬挂几十块写着酒类的木牌,店内产品池多达120款,覆盖价格区间从10元到480元不等。一位店员介绍称:“有的客人每天只打个15元的白酒,也有年轻人一口气买240元的精酿果味酒,但无论选择哪一款,我们都坚持纯粮固态,品质稳定,每天销售额大概在2000-5000元左右。”
还有的打酒铺的装修风格则采用“奶茶店风”。顾客进店挑选果酒、精酿的方式与点咖啡并无二致,还支持“快送快喝”,满足了年轻人对效率和体验的双重需求。有消费者告诉烈酒商业:“这里的酒就像是‘新式茶饮’,不但能随买随喝,还能尝到很多以前没见过的口味。”
烈酒商业调研发现,打酒铺的消费群体明显年轻化。成都一家门店的工作人员介绍称,35岁以下顾客占比超过六成,女性比例接近一半,很多人把这类店当作“下班后解压的小憩地”。北京酒商宋宝平则补充道:“过去酒类消费是以男性为主,但在打酒铺里,女生也会点一杯米酒或果酒。‘小甜水、低度饮’已经成为当下的关键词。”
烈酒商业注意到,这类打酒铺部分门店也会设置一些堂饮空间,有的店铺会在店内摆放2-3张桌子,有的店铺则直接将吧台设置为座位,一般可以容纳10人左右。
价格也是打酒铺的重要吸引力。在部分店铺,一两清香型散酒的售价仅2元,折算下来比瓶装白酒便宜近四分之三。葡萄酒方面,20元/500ml的规格则最常见。
原酒之家负责人潘运洲表示:“一些20元/斤也是有纯粮白酒的,但是毛利比较低,可能主要用来引流。”
在葡萄酒方面,上海云酒仓负责人张海啸进一步拆解道:“按吨来算,一吨进口原酒的价格大概在6000-7000元,国产原酒则会稍贵一些。核算下来,10000元/吨的原酒这类打酒铺能卖到40000元/吨,利润也是比较可观。”
曾运作过散酒连锁店的酒商陈如兴表示,这类业态还是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品牌背书,同时要下沉社区店。“此外,还要有一套完整的经过实践的社区营销方案,在当前消费降级、乡村化经济形势下,至少几年内,还是有一定市场空间。”
重庆经销商陈宝瑞则更关注消费场景的变化:“以前散酒是乡镇市场的代名词,如今通过打酒铺,它成了城市年轻人社交消费的新入口。有人下班路过,随手打半斤果酒,跟朋友边喝边聊。这种便捷和氛围,传统散酒店给不了。”
02
追求“质价比”,靠酒本身打动消费者
有业内人士认为,打酒铺走红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迎合了当下消费者对“质价比”的追求。与过去依赖品牌溢价的酒类渠道不同,打酒铺通过直采直销削减了层层分销环节,让价格更透明。
就模式本身,上海云酒仓负责人张海啸认为:“初衷没问题——让老百姓喝得更划算。去掉昂贵包装与过度陈设,90%的花费回到酒液,‘一口好喝’自然能打动人。但它的场景是有边界的:家庭自饮、朋友小聚非常契合;商务接待、礼赠仪式感则相对不足。理解并专注自己的主场景,反而能更高效。”
郑州百荣世贸商城酒商从厉对WBO表示:“大家嘴上讲‘性价比’,心里想的是‘低价买好货’。去掉中间环节、把预算用在酒液上,等于帮消费者算清楚了那本‘心理账’。一旦第一口体验不错,复购就不再靠说服,而是靠味道本身。”
体验感的提升同样关键。在这类打酒铺中,消费者只需三分钟就能学会分辨清香、浓香、酱香。这样的互动式消费,远比单纯购买瓶装酒更有参与感。此外,互联网化运营成为打酒铺的加速器。广州酒商马思睿介绍:“外卖点单、即时配送已是标配,年轻人可以像点奶茶一样点酒。再加上装修时尚、容易打卡,这些店天然就具备社交传播属性。”
打酒铺还具备比精酿酒吧更强的产品多样性。同等酒精度下,它能提供米酒、果酒、黄酒、葡萄酒、烈酒等更多选择。“这不仅吸引了喜欢尝鲜的年轻人,也满足了中年顾客的日常饮用需求。”杭州酒商殷世航分析说,“这就是为什么它能迅速在社区开花。”
天津我爱我酒负责人郭福生表示:“这类业态主要做私域,思路是对的。另外,这类打酒铺的供应链其实不是很复杂,和我的即时零售店铺相比,他们的SKU可能还没有我们的三分之一。”
在酒水保质期方面,郭福生指出:“现在很多供应商可以根据店铺的销量,少量的送货。比如刚开始,可能每次只送10L或者20L,这就是这类供应链的效率以及服务,所以店铺中的啤酒等酒水,一般不会出现过期的情况。”
打酒铺的流行来自多因素叠加——“质价比”、先尝后买的低门槛体验、线上即时配送的便利、社媒种草带来的自然流量,以及相较精酿酒吧的更宽口味带与更低试错成本。它满足了“今天就想喝点不一样”的即时型需求。
03
打酒铺虽热,但依旧面临挑战
然而,任何新业态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也难免面临考验。打酒铺虽热,但问题逐渐显现。
首先是SKU过多带来的运营困境。有业内人士提醒:“一家店如果SKU超过40,甚至50,资源就会分散,真正能卖动的不过三五款。过度铺货反而模糊定位,长期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其次是在供应链方面。由于依赖多家原酒企业,打酒铺在议价能力上较弱,很难获得核心优势。“打酒铺和酒吧不一样,酒吧靠氛围带动消费,而打酒铺是直接卖产品。要想长远,必须打造属于自己的拳头产品,否则难以沉淀品牌。”宋宝平分析道。
福莱堡精酿啤酒的相关负责人韩涛也认为,这类“打酒铺”缺乏核心竞争力。
潘运洲指出,这种业态实际上既考验供应链整合能力,也考验产品研发能力。虽然部分品牌的“打酒铺”强调所谓的“供应链优势”,但从实际操作来看,大多数还是需要自行去对接不同的酒厂。价格能否占优,往往取决于采购量大小;酒体组合方式则受到供货企业产能与稳定性的制约。因此,所谓的供应链优势并非天然存在,其有效性仍有待商榷。
“这类业态的核心,除了供应链之外,还有运营。这种‘打酒铺’定位更多是年轻人,可能不是酒类的重度用户,一般来说,白酒、啤酒,都有自己的重度用户。另外,我们观察来看,这类业态大部分是店里饮用,所以其场地大小、客单价决定了营收的天花板,真正打完酒带去下一个场景引用的,并不占大比例。”潘运洲说道。
同质化风险同样突出。深圳酒商庄辉明直言:“门槛很低,谁都能开。一旦大家都能提供相似的散酒,优势就很快被稀释。”他还补充,低度发酵酒SKU过多容易带来损耗,库存压力不容忽视。
复购率问题也是隐忧。庄辉明指出:“很多顾客尝鲜一次就走了,缺乏持续吸引力。如果没有差异化产品和黏性,门店很容易昙花一现。”
张海啸则进一步强调:“这种模式需要强力宣传。毕竟很多人对‘打酒铺’还很陌生。说到底,这门生意技术门槛不高,‘会做’的人很多。你今天做出来的价格带与口味组合,隔壁明天就能复制。没有独特供应链与标志性单品,很容易卷到‘无差别竞争’,反正大家都能做到,最后又是一地鸡毛。”
“打酒铺”以场景化、平价化、口味多样化,重塑了散酒的零售叙事,也让更大范围的消费者重新回到“为味道本身买单”。但要从“出圈”走向“长红”,比拼的不再是谁SKU更多、装修更潮,而是谁能把1—2款产品做到标杆、把复购与现金流守稳、把供应链与标准化打实。结果如何,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部分图源:大众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