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酒令”下,无醇葡萄酒迎来风口期?
近日,有酒商告诉WBO,过去在市场中略显“小众”的无醇葡萄酒,在市场上的表现正悄然升温,多位酒商认为,随着“限酒令”的影响、健康消费的理念以及饮酒文化的转变,无醇葡萄酒或正从“边缘”走向“主流”,成为酒水市场中不可忽视的新变量。
1
无醇葡萄酒迎来增长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来看,2025年1-6月,包含无醇葡萄酒在内的其他无酒精饮料的进口量为1.55亿升,进口额5.4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9.21亿元),进口均价为3.48美元/升,量、额、价全面上涨,同比增长分别为5.17%、26.94%、20.69%。
这一增长数据不仅体现了无醇葡萄酒在政策风向和健康消费趋势下的“风口效应”,也反映出该品类逐渐摆脱“小众标签”,在主流酒水市场中站稳脚跟。
美夏酒业&桃乐丝中国总经理助理马碧婕告诉WBO,进入夏季以来,公司的脱醇、无醇葡萄酒都有一定增长。“其脱醇葡萄酒欢沁系列定价在198元,在无醇、脱醇、低醇大板块中属于高端线,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虽然绝对值上增量不是最快的,但夏季显然还是一个好的销售期。”
中信尼雅华东区相关负责人李信还告诉WBO:“近期干白、无醇葡萄酒都存在一定的需求,主要价格段在30-80元,最近这类葡萄酒的销量也比较好,在相关‘限酒令’下,无醇也可以饮用。”
成都海购鲜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宋燕表示:“我们公司进的一批无醇葡萄酒从3月正式进入市场以来,团队销售了接近一条柜,主打西班牙产区的无醇葡萄酒,市场零售价在168-198元之间,产品定位相对实惠,适合消费频次提升的阶段,在当下环境中,也适用于各类商务用酒场景。”
广东葡萄酒进口商吴广平也表示,他们团队近日试销三款无醇产品,总体销量大约有6000多瓶,主销渠道为独立酒类买手店、网红零售店及短视频直播。“我们发现,‘轻饮’和‘情绪价值’是这类产品的关键词。购买者大多是对传统酒类审美疲劳的人群,想换一种更‘现代’的表达方式。”
吴广平称:“我们主打‘无酒精的生活方式’。产品在搭配简餐、小聚、熬夜写稿、夜间阅读时很受欢迎,强调‘有风味、有氛围、没负担’。”
山东济南的一位葡萄酒经销商李志补充说,2024年底起,他们将无醇葡萄酒引入数家文艺酒馆和生活方式集合店进行试销,销量同比增长接近10%。“目前看来,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更愿意尝试无醇,不是因为不能喝酒,而是‘不想每次都喝醉’。”
不过,并非所有市场反馈都呈现乐观态势。起泡天下负责人于洪杰则指出:“近期我们并没有看到该品类有明显的增长,一部分低价无醇产品涌入,稀释了整体品质印象,而100%脱醇产品因为价格偏高,推广阻力较大。”
2
为何无醇葡萄酒出现增长?
业内人士孙富表示,无醇葡萄酒进口量的增长,并不是偶然的市场波动,而是几个因素共同叠加的结果。虽然目前无醇在国内还称不上“主流”,但它正在逐步从一个“试试看”的小众概念,变成越来越多进口商和渠道商愿意“留一个位置”的存在。
孙富指出,目前国内无醇葡萄酒的进口量已接近甚至在某些时间段超越有醇产品。但由于多数经销商和进口商仍处于试水阶段,单个品牌的铺货量相对分散,加之缺乏统一的市场战略与品牌建设,使得无醇葡萄酒在终端渠道如商超、餐饮中的整体存在感仍不够突出,尚未形成规模化效应。
四川葡萄酒商杨发告诉WBO,“限酒令”不只是压缩了酒水市场的整体体量,也重塑了消费场景与饮酒逻辑,尤其是在政务、商务等传统高频饮酒人群中,在这类渠道中,无醇葡萄酒逐渐获得“替代性”机会。
“我们有部分客户是政府采购和接待相关的单位,‘限酒令’出现之后,有关单位难以采购普通酒精饮品。这时候,无醇葡萄酒反而成了‘刚需’。杨发说道。
不过,政商人群的消费有明显的季节性与功能性倾向。比如年底、会议季等时期,由于宴请频繁且对饮酒有明确限制,无醇酒往往会迎来短期放量;而到了日常月份或无宴请需求时,其销量又会出现部分回落。
此外,这类人群在选购无醇产品时也有更细致的偏好。“考虑到健康等原因,他们偏好的是多为低糖无醇酒,对糖度太高的产品明显更为排斥。”
上海葡萄酒商李程则表示,当“限酒令”的影响下,国企、央企等单位的商务接待和会议用酒中,无醇葡萄酒的存在感正在逐步上升。
“以前我们一到年会、表彰大会、重点项目启动仪式等活动时,就会配红酒、香槟、起泡酒,但这两年逐渐开始严格,很多单位开始明确提出‘无酒精’,但又不能让整个宴会场景太冷清,所以我们就开始主动推荐一些无醇葡萄酒等‘替代品’,部分客户一开始都是抱着试试的态度,但后来看效果还不错,就开始采购了。”李程说道。
宋燕进一步指出:“‘限酒令’之后,有酒精类产品的销售普遍承压,叠加消费降级趋势,大家不再轻易花上千元去买列级庄,可直接去喝百块的低端酒,又觉得面子上过不去。这个时候无醇葡萄酒刚好切入了这个细分场景,作为一个其他品类,还是进口高端形象,但价格区间又足够亲民,是很多消费者在‘讲面子又要省钱’之间的一个折中选项。”
李信表示,除了“限酒令”带来的窗口期效应外,消费文化的更新换代也是推动无醇增长的动力。“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浓烈的酒精感,而是追求有口感、有层次,但不至于让人负担沉重的酒品。无醇、低醇产品正好契合这种需求。”
此外,年轻消费者对低酒精、低负担的饮品接受度正在快速提升。从“轻饮”文化到“健康饮酒”,无醇葡萄酒正好与新一代消费偏好相契合。这也促使越来越多的品牌、平台、进口商开始将其纳入产品策略的一部分,哪怕短期难以放量,也不能轻易缺席。
吴广平认为,还有一部分需求,是从健康、生活方式理念衍生出来的。比如健身人群、特殊生理期女性、晚上需要加班写方案的打工人,他们既不想摄入酒精,但又不想每晚都喝饮料,觉得没气氛。“这种时候,无醇葡萄酒其实成了一种情绪管理用品,它提供的是一种生活感,一种‘今天依然值得小酌’的仪式感。”
李志也指出:“产品本身的进化是关键。过去无醇葡萄酒常被诟病口感单一、像饮料,但如今不少品牌通过改进酿造与脱醇技术,提升了风味复杂度和层次感,有些无醇干白甚至已经接近传统酒的酸度与结构,这种技术进步,给了消费者复购的理由。”
尽管无醇葡萄酒在健康趋势以及“限酒令”的影响下展现增长潜力,但其推广仍面临缺乏强势品牌、消费者认知不足、市场基础薄弱及文化习惯差异等挑战。未来,可在市场教育、优化渠道布局等方面,逐步提升无醇葡萄酒的市场接受度,使其真正从“小众”迈向“主流”,为酒水市场注入新活力。
*部分受访者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