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家葡萄酒A股公司一季度报:调整持续,结构分化加速

2025-05-13 17:54


2025年第一季度的葡萄酒A股财报进一步揭示了行业重构下的真实图景:龙头企业相对稳健,其他企业的分化依然剧烈,有企业在优化成本结构中“以稳为进”,也有企业在主营乏力下“挣扎保壳”。2025年的一季度,不再是谁表现好,而是看谁还能站稳。


图片



01

营收承压大势未改,净利润表现继续分化


2025年第一季度,张裕A成为五家公司中唯一营收与净利润双增长的企业,营收达8.11亿元,同比增长0.01%,净利润1.59亿元,同比增长0.21%。在全行业普遍下滑的背景下,已属逆势表现,体现了其在品牌、渠道及成本结构上的综合优势。


图片


而其余四家均不同程度陷入下滑区间。威龙股份营收为1.01亿元,同比下滑25.51%,净利润0.09亿元,同比下降52.81%。尽管整体面临挑战,但威龙“夯实基本盘+主动多元化”的战略已初见成效,通过“提质增效”为后续恢复打下基础。


图片


ST通葡的下滑不容忽视,营收减少近20%至1.96亿元,净利润从盈利转为小幅亏损,同比大跌143.08%;莫高股份营收降至0.62亿元,同比下降24.08%,亏损扩大至0.1亿元,表明其核心业务恢复乏力。上述两家企业葡萄酒业务占比较小,ST通葡在13%左右,莫高在18%左右,两个公司一个主攻白酒电商,一个跨界药品、降解材料,均未带来营收能力的明显改善,然而葡萄酒板块一直不温不火。


图片

ST通葡


图片

莫高


值得注意的是,在莫高股份前董事长因内幕交易被罚款150万元后,今年1月集团董事长进行了变更,并于4月宣布与和君咨询合作以实现在品牌建设、市场拓展和产品创新等方面的合作,未来将有何新动作需进一步关注。


中信尼雅虽营收小降4.34%,但净利润同比增长67.86%至0.02亿元,更多依靠成本管控和线上渠道的业绩增长。


图片


02

控成本与去库存并进,降本增效成为主流


一季度大家都在勒紧裤腰带,但有的勒出肌肉,而有的勒出骨头。


在需求尚未反弹的背景下,成本控制与库存管理是业绩调节的核心抓手。张裕A本季度营业总成本约5.93亿元,略低于去年同期的5.99亿元。其中,管理费用同比下降17%,财务费用由480万元变为负72万元。值得注意的是,其在削减成本同时,研发投入同比上升14.7%,显示其在结构调整期仍保持对中长期竞争力的投入。


威龙股份的成本结构优化较为明显,本季度总成本降至8873万元,同比下降19%。销售费用与财务费用分别同比下降13%和23%,在营收波动背景下展现出较强的费用控制能力。


ST通葡也大幅削减成本,总成本同比下降19%。不过,其销售费用不降反升,从1302万元升至1622万元,增加超24%。可见企业或许在通过促销等方式抢占市场份额,短期可能提振现金流,但长期有待警惕。


中信尼雅则相对平衡。管理费用同比下降14%,销售费用降7%,研发投入亦略有压缩。莫高股份则以极端方式节流,销售费用砍半、研发费用虽同比增长但基数仍小,仅23万元,整体收效有限。


在存货方面,张裕A存货规模小幅下降至28.7亿元,去库存成效初显;威龙股份、ST通葡和中信尼雅存货基本持平,同比变动不足1%;莫高股份存货则从1.59亿元升至1.74亿元,存货压力反而加剧,或与多元业务扩张节奏不匹配相关。


03

传统经销商渠道承压,部分企业电商和团购表现亮眼


除张裕A外,其他4家企业均公布了2025年一季度葡萄酒销售的经营数据,几家企业的产品结构和渠道路径也开始调整优化。


威龙股份葡萄酒业务收入整体同比下降32.36%,其中低端、中端和高端产品分别下降38.53%、21.72%和10.87%。渠道方面,经销商收入下降34%,直销渠道下降14%。在传统渠道承压背景下,公司结构调整仍在推进,产品定位和渠道适配在持续优化。


莫高股份表现较为严峻,葡萄酒总收入同比下降76.10%,其中中高档产品下降78.16%。按渠道来看,传统经销商渠道下滑74.60%,直销减少81.60%。从数据来看,莫高股份在产品、渠道和资源配置上的协同效应尚未形成,面对激烈竞争与消费变迁,其突围仍需更清晰的发展战略与聚焦投入。


中信尼雅一季度表现出一定的结构优化成效。其中低端葡萄酒收入微增1.18%,高端品类降幅仅2.20%。更值得注意的是,其线上渠道爆发式增长203.28%,是本季度极少数借助电商实现增长的企业。尽管团购和经销渠道下滑,但整体葡萄酒收入仅微降0.71%,利润反而增长。


ST通葡的高端酒产品迎来不错的增长,销售额同比增长84.39%,弥补了低端产品的下降,使酒类销售额收入实现7.79%增长。不过据悉,ST通葡的酒类销售额增长更多是由于高端白酒在春节期间的促销活动拉动。


04

中国葡萄酒的保卫战


在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中,中国葡萄酒企业与啤酒、白酒企业形成了明显对比:啤酒和白酒的头部企业大多实现营收、净利润双增长,而葡萄酒板块除张裕外几乎全线承压。究其原因,并非单一企业的能力差异,行业结构性问题更为关键。


有业内人士指出,葡萄酒与其他酒类品种的运营模式存在差异。白酒、啤酒的增长依赖渠道压货和销售任务分解,即便终端需求放缓,也可通过压货、打款政策,甚至推出针对渠道的“贴息贷款”等稳定表面数字;葡萄酒则更依赖自然销售和消费者自发复购,不具备强制通道,因此在终端疲软的背景下更真实地暴露出消费放缓的影响。


但同时,在这个更透明、内卷、脆弱的品类中,也更容易诞生真正具备产品力、品牌力和运营效率的优质企业。数据显示,中国葡萄酒产业自2016年达到244家规模以上企业的高峰后,至2023年已降至104家,2024年极有可能跌破百家。行业的收缩与集中,也为优秀企业腾出了空间,促使葡萄酒企业向专业化、精品化、数字化转型。


张裕的逆势稳健与多品牌强势矩阵,是龙头企业在调整周期中建立护城河的典范。不论是全球销量突破6.8亿瓶的大单品解百纳,还是龙谕在高端盲品赛中与国际名庄比肩的表现,都体现出国产葡萄酒的韧性。此外,张裕对宴席场景的深耕、对白葡萄酒蓝海市场的布局,也反映出其对未来消费趋势的敏锐捕捉。


与此同时,各产区酒庄的进化也不容忽视。如西鸽酒庄2024年实现15%左右的营收增长,天塞酒庄过去3年业绩复合增长率为20%,实现了业绩的稳健增长;帕竹、华东、美贺庄园、龙亭、丝路、楼兰等酒庄也逐步建立起差异化竞争优势,成为中国葡萄酒多元格局中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逐渐成为各产区、各品类的代表性企业。


有经销商曾对WBO称,一些国产酒庄商业理念落后,代理模式陈旧,品牌无知名度,价格无竞争力,这类处于自嗨状态的企业在本轮调整中逐渐被淘汰。未来国产葡萄酒企业应是更懂市场、营销、品牌的企业,扎实打造根据地市场,积极拥抱即时零售、直播、私域等新兴渠道,依托品质实现产品创新,挖掘白葡萄酒、起泡酒等上升品类,推动品牌的系统化升级。


在这个拼内功的时代,真正能穿越周期的,不再是扩张速度,而是葡萄酒企业的精细化运营能力、品牌塑造能力和对消费者趋势的把握能力。中国葡萄酒的战役,仍在继续,胜负未定。